ID: 22841713

【课例文学】 公开课 04 讲课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9次 大小:518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例,文学,开课,讲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公开课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龚志民 (说明:融生活、背景、教材内涵、教师见解与教育情怀为一熔,我把这样的教研表达方式称之为“课例文学”。) 讲课 老于的公开课终于登台公开了。 大教室里一派肃穆,细看后面有点零乱,除了隐隐约约的耳语闲聊,还不断有从较远的学校赶来听课的人进进出出,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却静悄悄的,完全没有平时下课那样的热闹气氛。已经习惯了的学生知道今天又要上公开课了,下课后上完卫生间,学生之间也不闲聊和追逐打闹,一直悄无声息地呆在教室,连零食也不吃,静候上课的铃声。冷落的秋日下,地面有点蔫蔫的,可以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偶尔有人进进出出,整个教室有点印象派绘画的味道:笔触细碎,氛围悠远。 熟悉这间教室的鸟儿被巨大的陌生气息吓得不敢近窗前。黑板、讲台、课桌、地面一尘不染。穿校服正襟危坐的是本校师生,秃顶、杂装、目光混沌、始终微笑着的是权威和领导,泾渭分明,外校来的以青年老师居多,时装频现,衣袂闪动。 大凡一本正经、顶天立地的人或事,出场时都讲究个亮相。比如京戏中的青天大老爷、文贤武圣之类的角色,就是在出场前先亮一嗓子,镇住台下的观众。老于认为好课应顺乎人性人情,天趣盎然的东西应该守真守拙,先松土,再均匀地缓浇水,才是王道,课堂语言还是如潺潺流水一样温婉曲敧、随物赋形为妙。荆轲是刺客,就不适合先像张飞狂呼“燕人张翼德在此”那样亮一嗓子———�俺荆轲来也”,尽管荆轲是身价高昂的大刺客,是太子的座上宾,也要低调,这是荆轲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老于顶着一头似有似无的浅发、踱着方步上了讲台,目光扫向前面几排的学生,向青春微笑着,揖让而升,如见大宾。他似乎想用发型向学生传递潜台词———黔首浅草,亦能没马蹄;暴秦之恨,更行更远还生。老于觉得自己的发型也是课堂导入语的一部分。 “司马迁为什么为荆轲专门写一篇‘列传’?”老于前一天留给学生一道思考题。换句话说,荆轲刺秦王这一史实有什么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仅仅为了讲一个杀人未遂的故事或者司马迁偏爱荆轲故事让其青史留名吗?如果是为了留下精神火种,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老于站上讲台,气聚神凝,先目光流转,再环视低垂,如面君王。“在一个民族阴盛阳衰,沐冠而猴之徒多,舍身求法、舍身证义者少的时代,司马迁为华夏民族画出的这张原始基因图,让迷失者能够按图索骥,重塑民族精神脊梁。”老于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探究课文的开场白。他删繁就简,先声夺人,把荆轲的历史背影和精神气质廖廖几笔画成一幅简笔画———我武维扬。 “1924年黄埔正门贴着一副这样对联:“嘉宾戾止,我武维扬”,中国古代镖局在走镖时往往也会在镖车上插一面“我武维扬”旗帜,同学们知道“我武维扬”的意思和来历吗?” “止”和“维”是助词,黄埔对联的意思是:欢迎贤才俊杰,扬我华夏武威。” 老于轻点鼠标,屏幕上显示周武王《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老于的普通话略带方音,中气十足,音调起伏,似空旷中衡阳孤雁的鸣叫,隐隐夹杂着刀剑碰撞的清脆金属之音。老于渐渐感受到教室升起的腾腾热气,一缕缕一股股汇聚成团,仿佛盛夏原野蒸腾的阳焰,拉扯得眼前的许多人影有点变形。老于说:“我武维扬”这四个字,是祖先的誓言,也曾是华夏的图腾和原始基因之一。说到这里,老于心底涌起声调变化多端的岭南古音、百越的古名,还有被五祖弘忍称为“獦獠”后终成文盲圣贤的惠能,心中有几分莫名的向往和沧桑。 导语虽简,却不是快餐文化那种简,而是大道至简那种简。全场觉得老于似乎把他们带到了古代。老于没有对周武王的誓词作过多解释,简笔画不需如工笔画那么纤毫毕现。工笔画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