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创作凝聚着人类所特有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和精神观念。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以庞大的语 料库为基础,对已有的人类语言进行充分调用、整合,并基于数学概率的推测计算,得以快速“生 成”文学作品。尤其是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等AI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其创作的作品已达 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比如,DeepSeek最新推出的文学创作模型在10秒内就能生成一篇结 构完整的短篇小说,并能模仿海明威的极简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笔触,甚至是鲁迅的批判锋芒。 诗人孙冬认为,“只要是人喂养的东西,就无法突破人的语言模型、思维模型和文化传统带来 的固化影响。”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傅元峰看来,文学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的影子,用A1写出 来的东西,始终和人创作出来的独特风格有差别。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可以按照莱种风格进 行写作,但是最后体现的个性是非常浅层次的,几乎没有创造性可言。“!最多实现的是属于公共 领域的东西,它对于阅读有帮助,但是那种对于写作的模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雨花》主编育邦介绍:“我们真正人写诗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进入,有复杂的语言的 基因,自身的命运的基因,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某时某刻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等等。” 也就是说,A!虽然能把大家推进到均值水平,解决对共性的把提,但个性化的东西仍需要个人经验、 情感来完成。 在诗人黄梵看来,不同诗人对于词的软硬、轻重,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正是构成诗人不同语 言风格的基础。这种个人经验不具有共识,更无统计效应,自然无法“投喂”。所以,经验、情感、 直觉等,则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染指的领域,自然也就成为一道抵御纯智性的人性防护是。 “当机器揪住理性、数据不放,我们何不守住人性中的感性世界?抒情与智性,代表人性中冒 险与安全的两极,它们在诗中务力平衡造成的悖论,既是美的来源,也是诗歌之速、人性之谜。” (摘编自《南京日报》王峰《DeepSeek+文学会带来什么?》) 材料二: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唐义,但以 往的信息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 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 上被人工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特征,使知识 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还是对人文素材的阅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