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边城(节选)》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1.下列对课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正月十五放烟火的描写,营造出了边城节日的热闹氛围,人们兴奋的情绪以及边城祥和的氛围。 B.这么热闹的端午节,翠翠都没有留下印象,都不如那个在河边苦等祖父的端午节,足见那个本应气恼的端午节对翠翠来说充满了甜美的回忆。 C.描写大老父子送给祖父肥鸭及粽子的事情,祖父对大老产生了好感,可翠翠却喜欢二老,大老的出场为下文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D.祖父唱的是下滩时催橹的歌,所以翠翠的发问就顺理成章,表明翠翠的心里一直关心着祖父。 2.下列对课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挤着去找寻”形象地描绘了翠翠在人群中努力而又费力地寻找祖父的情形,也直接写出了赛龙舟会的热闹。 B.对“吊脚楼”生活的描写,写出了边城人特有的生活场景,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情趣,更烘托了翠翠内心的焦急。 C.对二老的描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对话交代二老捉到了五只鸭子,侧面表现了二老高超的泳技,也为二老遇到翠翠做好了铺垫。 D.二老的出现对翠翠来说是心灵深处的一大冲击。“沉默了一个夜晚”突出了翠翠微妙的心理变化。 3.《边城》中景美、人美、情感美,但小说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沈从文也曾经这样来评价他的读者:“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些感慨? 4.《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沈从文与“翠翠” 柯云 初夏的沱江,空气格外新鲜宜人。沈老坐在禾场上喝茶,满头稀疏的白发,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圆圆的脸上充满了和善可亲的笑容,全无大作家的架子。 他的声音轻柔。他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确有原型。他认识翠翠也是缘分所至。他在《自我评述》一文中写道:“我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即文书之类的小卒)。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我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社会底层人们生活在一起,亲身体会到他们的悲惨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隅的好坏人事。” 沈老呷了一口茶,用他的小手绢揩揩额头的汗继续往下说。那是民国六年,他刚入伍不久,乘船来到泸溪县城。一天,他和班长赵开明在城南的一条小街上走动,一家名叫“富开兴”的绒线店铺,吸住了他俩的眼球,店中一位长相娇美的女孩进入视线。经问,这个女孩名叫翠翠,芳龄16岁。正处在青春期的赵开明,对翠翠一见钟情,附在沈从文耳边轻声说:“这女孩简直美得像一朵花儿可爱。”为了进一步与翠翠套近乎,赵开明向沈从文借了两块铜板,找翠翠买了几根系草鞋的带子和棉绒。5天时间内,他和沈从文去了三次,每次都被翠翠那清纯的美姿所吸引。赵开明果然因翠翠漂亮可爱而动了真情,向沈从文发誓:“若是哪一天我做了军官,一定娶翠翠为妻。” 沈老说,他动手写《边城》是民国二十二年金秋季节。由于全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沐春风。谁知刚写完第二部书时,忽然接到一封告急的家书,原是母亲病危。沈从文泪水盈眶,决定南下返家。乘火车到达常德下车。因为等船,只好在城南一家旅馆暂住下来,第二天他去码头打听船情时,蓦然遇上一个与翠翠年龄和长相极似的女孩,经问,这女孩的名字末也带有一个翠字,名叫王春翠,是船老板的女儿。于是他就乘了这条船溯沅水而上,在船上他对春翠有了深层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