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了解明朝建立、强化皇权等基本内容,能够将明朝强化皇权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进行考察,认识其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又带来了社会弊端。 01 了解明朝科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认识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 02 了解明朝与东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 03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根本原因: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醉太平·堂堂大元》 直接原因: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明 灭元: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今南京)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明朝的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3、迁都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明成祖 靖:平息、清除。靖难:平定祸乱。 1399年,朱棣自北平起兵造反,声称要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奸臣,因此将自己的行动称为“靖难之役”。 “天子戍边”有利于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北京作为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强化皇权 1、背景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志卷第四十一》 [译文]行中书省凡是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军国大事,没有不掌管的。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 [译文]元朝拥有天下,固然是由于世祖的雄武,但它的灭亡,是由于君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君主不能亲自处理各种政务,所以大臣能够独揽大权、肆意妄为。 地方分权 朝臣权力过大 目的:巩固政治,强化皇权 2、中央官制 二、强化皇权 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 材料研读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二、强化皇权 [译文]我朝罢免丞相的职位……所有的事情都由朝廷(皇帝)处理,这样才能稳定妥当。以后我的每一位子孙做皇帝,都不允许再设立丞相职位。大臣中有敢奏请设立丞相的人,文武百官立即弹劾,将提议者凌迟处死,诛杀他的全家。 明朝建立初,明太祖便注重吸取元朝丞相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在胡惟庸案件后,明太祖更加坚定地认为丞相的设立只会威胁皇权,只有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才能避免出现权力分散的局面,以确保皇权巩固与政权稳定。 二、强化皇权 相关史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官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文渊阁 无决策权 二、强化皇权 2、中央官制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分散兵权 兵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