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4497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1154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历史,高二
  • cover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超五万件,其中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此外,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这可用于佐证( ) ①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②敦煌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心 ③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④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较大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1-15世纪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礼拜堂上多镶嵌陶瓷作为装饰。此外,清真寺内储水池的底部也以碎瓷器做铺垫,瓷器的青色、蓝白色底色有助于凸显水质的清洁。与清真寺比邻的柱幕,其顶部眉额等处也往往镶嵌了从中国进口的陶瓷,成为当地特色建筑。该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 B.印证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民居的特点 C.体现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D.说明陶瓷在当地的功能以实用性为主 3.如图所示是10世纪中国外输陶瓷及地区。该图体现了当时中国( )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交流频繁 C.交通系统发展 D.手工技艺进步 4.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生动再现了当时内地同西域各地频繁密切的丝绸贸易交往。……随着商贸进入的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对此最合理的解读是( ) A.唐朝文学繁荣促进了丝路文化交流 B.丝绸之路助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C.开放兼容的政策促进中外交流发展 D.唐朝对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5.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青花瓷碎片出土于浙江绍兴的越窑,测年时代为唐朝,未发现两宋时期的青花瓷。元朝青花瓷已经比较成熟,明朝则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关于青花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人崇尚淡雅的白瓷与青瓷,不喜欢青花瓷 B.元朝青花瓷兴起主要与文人审美需求有关 C.元青花瓷与丝路畅通获得中亚青花釉料有关 D.明朝时期,青花瓷鼎盛主要与大量出口有关 6.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 B.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C.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 D.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 7.16—17世纪,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商队频频造访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将那里的毛皮和其他商品运往中原地区。传统的“毛皮之路”东段路线在这一时期向东北方向偏移,中俄毛皮贸易取代俄国—中亚毛皮贸易,在欧亚内陆毛皮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毛皮之路”的变化( ) A.引发了农牧文明碰撞 B.丰富了丝绸之路内涵 C.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D.服务于沙俄殖民扩张 8.《开蒙要训》创作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广泛流传,当地州县学、寺学普遍采用该书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该书的多个写本,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伦理道德、纺织女红、司法审案等。这些写卷( ) A.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 B.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C.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 D.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 9.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 A.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 B.铜钱是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