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7133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2523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语文,答案,PDF,试题,考试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 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另外“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偏概全,在这些蕴含 忧患感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这些作品不能反映“反映了古人强烈 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项,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就《离强》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 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若一层浓重 的忧患情调”。C项,“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成投水 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 2.B(“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错,根据材料一“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 ‘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可知屈原的忧患感包含了对个 人命运的忧愁。) 3.D(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D项的观点与之最为接近。AC两项是评价 屈原的文才,B项是批评屈原过于显扬自我。)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1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1分)抒发了他的失 望、忧伤、孤独、愤遵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5.【示例】①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 起屈原的忧愁。②《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优患”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 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③在“《乱》曰”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 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所以,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不是 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答“表明屈原缺乏责任感”,最高给3分) 6.C(“有意忽略阿Q,可见她对阿Q充满同情”错,原文“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晴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 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若兵们背上的洋炮”只是阿Q的猜测,可见吴妈不是有意忽略,也没有对阿Q充满 同情。) 7.C(“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错,最后一段“至于奥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 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不是阿Q一人的 限知视角。) 8.①阿Q想喊“救命”,是他面对死亡时的求生本能使然,这样写具有真实性。②“然而设有说”,暗示了阿Q即 使城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小说对麻木思昧的国民性的思考。(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文本二中,小D的言行,表现出他对阿Q的崇敬之情,他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他以阿Q为榜样, 表现在他的神情、姿态上,这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的结果。②文本二解说词指出,阿Q有后代,子孙至今不 绝。“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表明小D就是阿Q的“子孙”,他继承了阿Q精神,这是解说词的生 动例证。(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为: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11.D(A项,“躬自悼矣”的“躬”,自己。B项,“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之”,助词,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材料二中的“归”,出嫁。) 12.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