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7411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学案2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课件(共82张PPT) +学案+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12137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案,练习,PPT,82张,比较,代入
    学案2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复习任务 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2.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 见学案27 活动一 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语境推义 语境推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上下文来确定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史记·项羽本纪》):欺骗 (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讨伐 (3)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宋史·胡宿传》):责备 解析 (1)根据下文“乃陷大泽中”可知,“绐”为“欺骗”义。 (2)“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尤其是结合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因此“诛”在这里应解释为“讨伐”。 (3)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代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解释为“讥诮,讽刺”是否正确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在“讥诮,讽刺”,而是在“责备”。因此,“诮”在这里应解释为“责备”。 理解实词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一定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解释时,绝不能只将解释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语境中进行揣摩。 (二)句法推义 1.对称推义 充分利用句子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津,青雀黄龙之轴(《滕王阁序》):_____ (2)则思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____ (3)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_____ (4)人车舆,万物殷富(《史记·南越列传》):_____ (5)父未尝笞,母未尝,闾里未尝让(《论衡·自纪篇》):_____ (6)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非国语》):_____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法推义 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_____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云传》):_____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吴书·黄盖传》):_____ (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宋史·蔡襄传》):_____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