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里特色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贾谊探讨秦朝的得失,不仅从秦朝本身的历史中寻找原因,而且还以纵贯的眼光,从春秋战国 之际的形势入手分析,认为秦朝之所以能以一戎狄小国吞并山东三十六郡,最后统一六国,一方面 是由于春秋时期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世的不懈努力,并采取了“安土息民,以待其弊”政策的结果, 使秦国的力量逐渐增强。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秦国力量不断增强。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 要害之郡”,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地区,使东方的诸侯恐惧;文王、庄襄王时期“享国日浅,国家无 事”,到秦始皇时“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 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春秋战 国以来人民饱尝战争的苦难,“ ①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 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贾谊在这里从“通”的方面,讲出了历史之所以“变” 的原因和秦朝之所以兴盛的“势”与“理”。 对秦朝何以亡的问题,贾谊也是从重“通”尚“变”着眼的。认为秦始皇建立起统一大帝国后, 不知道适时地改变统治策略,继续实行暴虐的统治:“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二世 继立,不正先王之过,继续“ ②”,造成了“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 苦之”的局面,进一步加重了秦的罪孽,也才使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在贾谊看来,秦朝 的灭亡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自秦始皇直至子婴“三主惑而终身不悟”的结果。这也是从“通” 与“变”的角度说明:累世积善,使秦朝由弱变强:累世积恶,又使它由强盛走向灭亡的道理。而 “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则是贾谊“通变”思想的最直接的体现。 司马迁直接把“通古今之变”作为他撰述《史记》的宗旨之一,无疑是吸收了贾谊的这一思想, 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史学家特有的自觉的“通识”意识。 首先,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记载了自黄帝以来到“今上”的历史,他著通史本身 就是要在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从中“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他在《殷本 纪》中写到: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知足以 距谏,言足以饰非”。用具体事实揭示出纣王的倒行逆施为他走向灭亡准备了条件。《周本纪》记 载了西周由后稷、公刘一直到文王历代积德行义,“民赖其庆”,“百姓怀之”,以及武王继续修 其续业,最后经过牧野之战,“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的过程,反映出行暴和施仁的不同结 果,揭示出般亡周兴的关键原因。 对于秦朝历史的看法,司马迁虽然是借用贾谊的观点来表述的,但还是注意到历史发展的纵通 性,用简略的语言把秦的兴起、发展脉络勾勒了出来:“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 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 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既考虑到了秦朝历史本身发展“通”的线索,又使秦的 历史贯通到通史之中,在“通”中观察“变”的趋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