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9.2.2 溶解度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溶解度数据的测定、记录与溶解度曲线绘制,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观念: 建立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定量指标,受温度、压强等条件影响” 的化学观念;理解 “溶解度曲线直观反映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的化学认知。 科学思维: 借助溶解度数据表格与曲线分析,培养归纳、推理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发展逻辑思维与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四要素”);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查溶解度、比较大小、判断变化规律);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难点 深入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中 “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 的限定意义; 从微观角度解释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及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结晶方法选择、溶液状态判断)。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 在一杯热水中不断加入蔗糖,直到不再溶解,此时溶液达到了怎样的状态?夏天打开汽水时,为何大量气泡会涌出?这些现象都与 “溶解度” 密切相关。溶解度如何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温度和压强又怎样影响溶解过程?今天,就让我们化身 “溶解探秘者”,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出发,绘制溶解度曲线,解码气体溶解的奥秘,揭开生活中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 01 溶解度 溶解度 在室温下,10 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限度,这就是形成其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在一定温度下,绝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是指20℃时,氯化钠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四要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 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在100g溶剂里 人为规定的,是控制溶剂质量的一种选择 达到饱和状态 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这个值能够代表该物质在确定温度下,溶解能力的强弱 克(g) 溶解度实质上是100g溶剂中溶解溶质的最大质量 溶解度的含义 通过溶解度可得到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质量之比为溶解度:100g:(100g+溶解度)。 eg: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任意质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水、氯化钠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之比均为 36:100:136。 影响固态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或溶质和溶剂的种类)。 →外因: 温度。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中溶剂的量已经规定为100g,所以在外部因素中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 <0.01g 0.01~1g 1~10g >10g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 解 度 /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曲线法 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绘制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