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的知识复习基础上展开对《动能 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考虑到是新授课的学习,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含义,并通过一定量的问题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动能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科学思维: 利用微元法处理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 科学探究: 理解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 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感受利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生活中与动能有关的视频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课本从动力学的观点去推导四种情景中合外力所做得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推导其中的一个情景中合外力所做得功。完了以后,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表述自己的结论。然后通过课本例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运用课件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简单的练习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以分析做功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 五、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维格电教设备。 六、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点评 一、新课引入及动能(播放生活中相关视频) 学生讨论并回答:板书:1、动能定义及公式2、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动能也没有负值。二、动能定理的推导(以课本例题为例)动能定理的几点说明:动能定理公式中的左边是合力做的功,右边是动能的变化。动能变化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合力做功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总和,而不是某一个力做的功。 从生活中引出概念从动力学的观点去推导引入动能的表达式注意要和前面功的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 三、动能定理应用之一:解题方法总结(学生做学案题目) 展示几个学生的答案,最后教师展示规范解题步骤,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师总结:板书: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分清运动过程,选定运动阶段;分清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研究各力做功,确定合力做的功;分析选定阶段的初、末动能,确定动能增量;运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