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焦作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和”字统摄,礼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序”字统摄。 这“和”与“序”两个观念真是伟大。先说和。欧洲第一位写伦理学专书的亚里士多德就以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不受阻挠的活动”,他所谓“活动”意指人性的生发,所谓“不受阻挠”可以解作“自由”,也可以解作“和谐”。欧洲人谈人生幸福,多偏重“自由”观念,其实与其说自由,不如说和谐,因为彼此自由可互相冲突,而和谐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和谐是个人修养的胜境。人生来有理智、情感、意志、欲念。这些心理机能性质各异,趋向不同,在普通生活中常起冲突。不仅情理可以失调,志欲虽趋一致,就是同一心理机构,未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理与理可以冲突;未到清明在躬的境界,情与情可以冲突,至于意志分歧,欲念驳杂,尤其是常有之事。一个人内部自行分家吵闹,愁苦由此起,心理变态由此起,罪恶行为也由此起。所以无论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或是从伦理学的观点看,一个人都需要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他才可以是健康的人,才可以是善人,也才可以是幸福的人。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所需要的冲突也必终以和谐为目的,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争无怨、相安和谐、群策群力的社会。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与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亠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个人的内心来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来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决没有一个无“序”而能“和”的现象。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先秦儒家中,荀子最精于诗礼,也见到这个道理,他说:“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恔。”“文”者条理秩序,是礼的精神,“悦恔”即快乐,是乐的精神,礼之至必达于乐。周子在《通书》里也说道:“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 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后当于理。《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儒家素来认为乐的精神,而孔子拿来说礼,也是见到礼中不可无乐。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材料二: 周公制礼作乐,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正确方向,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春秋时期,尽管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精英依然坚定地将礼视为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见诸《左传》者甚多,如晋大夫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