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3863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 古诗三首 课件(32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208808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课件网) 处处留心皆学问。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古诗三首 9 目 录 暮江吟 一 题西林壁 二 雪梅 三 暮江吟 一 行:《从军行》《古朗月行》 歌:《登幽州台歌》 曲:《塞下曲》 吟:《游子吟》《暮江吟》《石灰吟》 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暮江 傍晚的江边。 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暮 江 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露 似 真 珠 月 似 弓。 / / / / / / /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看出那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还在江边,还没有完全沉下去。 夜已经深了,因为天已经黑了,有些冷,叶子上有了露珠,一弯弦月高挂在空中。这说明诗人从日落黄昏一直观察到月亮高升,观察了很长时间。 诗人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捕捉到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美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小组合作探究 诗人的观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诗人先写远处的残阳,也写眼前的露珠。 诗人的观察也注意上下结合,写夜空的月亮,也写地上的露珠。 诗人特别注意观察景物的颜色。夕阳光芒照到的江面,是红色,夕阳光芒照不到的部分,呈现出深深的碧色。(“瑟瑟”是一种绿色的宝石。) 01 02 03 诗人观察时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一些光线的变化。 04 A 轻松、愉悦 B 沉重、心事重重 C 悲伤、愤怒 在江边站了这么久观察了这么久、观察这么细致的诗人,他的心情你觉得是怎样的?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你们能从哪些用词中感受到诗人的轻松、愉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在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白居易为什么如此轻松自在呢 诗人白居易,个性耿介正直,因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而触犯权贵,而且意见和建议也不被采纳。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令白居易十分苦恼,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被派到杭州做刺史。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他曾随父漂泊到过那里,对它留有很深的印象,心里充满着向往。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二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诗 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整首诗是围绕一个“看”字来写的,诗人从哪些角度看了? 岭 峰 “岭”是“山脉”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 “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峰”是高耸入云的,陡峭不平的。 从远处看,庐山像( ), 从近处看,庐山像( )。 从高处看,庐山像( ), 从低处看,庐山像( )。 那么,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