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年第二学期骐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国家的法律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摘编自牟治伟《古代思想中的法律与正义之争》)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有过一场关于商汤、武王作为臣 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 子,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正义、是否是“戳君”的经典对话。齐宣王问:“作为臣子,却戳 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并且他还认为斯巴达之所以与别的城邦不同,一部分是因 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样的行为难道应该允许吗?”孟子回答说:“损害‘仁’的人叫作‘贼’, 为斯巴达的立法者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建立起了守法精神。面对格黎东的 损害‘义’的人叫作‘残’,残害仁义的人叫作‘独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的独夫纣,并 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 未听说这种诛杀独夫的行为是武君。” 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 在汉景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辕固与道家代表人物黄生之间亦曾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黄 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正义乃哲学家的使命,逃走不仅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正当性, 生认为“商汤、武王并非受命而成为君王,而是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才成为君王的”,辕固 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 则认为“夏桀与商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商汤和武王是顺应天下民心而诛杀了桀纣,这是顺 义上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 应天命而成为君王”。黄生反驳说道,桀纣虽然无道,但在名分上却是君主;汤武虽然是圣贤, 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以实现作为城邦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因此,公民意识就是城邦意 但在名分上却是臣下。当国君行止有失时,作为臣子的不但不发表诤言力图匡正君王的过错, 识,即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但是却使雅典的 尊奉君王的权成,反而因为君王有过错就将其诛杀,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便是戳君。 民主和法治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污点,而我们后人却又戏刷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去思考雅典的民 面对当君王行为以及君王命令有失其道、残害仁义时,臣子反叛、弑杀君王是否具有正当 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 性这一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即:做君王的应该有做君王的样子,做臣子 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一 的应该有做臣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应该各安其位,履行好仁爱百姓、施惑万民的职责,如 正义性的要求;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 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 信仰的姿态。 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由于在我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君主发布的 (摘编自2009年4月《法治与社会》) 命令就是法律,儒家这种臣子可以起来推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