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昆曲之美,美在何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唱词唱腔、人物造型、表演方式, 无不经过千锤百炼、精打细磨。可以说,昆曲美在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美在静似雕塑、 动如行云,美在景随唱移、情随心生。 昆曲唱词典雅唯美,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极致结合。或描黎自然风物,或倾诉内心衷肠, 往往一句唱词中就有好几个典故J写实与写意相间相融,唱来、听来都令人回味无穷。此外, 昆曲唱词也有严格的曲律性,作词者必须依据曲牌格律撰写文辞,再根据文辞内容和平仄谱 曲。例如,大家熟悉的《牡丹亭》中《皂罗袍》一曲,唱词字字珠仇,曲调委婉动听。 昆曲表演细腻传神,展现了中华审美的写意理念。唱词言简意赅、舞台陈设质朴,一 旦表演起来,昆曲便呈现出丰富的神韵,让无数观众沉浸其中。昆曲演员舞台表演的法则: 眼随手动、身随步移,一个动作在空中形成线条,遇到不同的人物应该“画”出千百条不 同的线来。根据人物身份、性格、情绪的不同,这条线的快时慢、时刚时柔,变化万千。 昆曲之美,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传承创新。创新不是颠覆,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之上,追求守正创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枇“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发展迎来契机。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对昆曲进行 系统性传承,专业演员队伍持续扩大,演出曲目不断增加,年轻观众的数量也有所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踏踏实实打磨作品,也要开拓传播渠道、创新形式,让人 认识、了解昆曲之美。艺术是需要熏陶的,我们应多为青少年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昆 曲。我曾多次到中小学开展昆曲普及讲座,每次都能在孩子们眼中看到收获和触动。真 正美的艺术是可以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有人说,昆曲太“慢” 了,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兼容。昆曲的表演节奏确实是慢 的,学习昆曲的过程也要下慢功夫。但真正给人带来美学享受的艺术,其实是不嫌“慢”、 不怕“慢”的,因为“慢工”里有经得起反复品味的“细活”。 期待更多人了解昆曲之美,让昆曲的古典之美延续到当代生活中,持续滋养我们的 心灵,涵养文化自信。 (选自《昆曲之美,美在何处》,作者顾卫英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人民日报》记者智春丽采访整理,2024年08月13日)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2 材料二 悠长的戏腔,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一场场演出,让我找到答 案。最近,越剧《新龙门客栈》场场爆满,自今年3月底上演至今,已演出130余场, 其中一场演出的网络直播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创作团队,用执 着和热情让许多年轻观众渐渐走近越剧、了解越剧、热爱越剧。 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少不了形式的创新:沉浸式观演、影像元素的运用、戏 曲程式化基础上的即兴演绎等。而将年轻观众的心真正留在戏中的,则是内核的守正: 声腔设计保留了不同越剧流派的基调,对打、过招等段落借鉴传统戏的精华,主题曲使 用越剧早期的“吟哦调”……飘带拖曳,环佩叮咚,锣鼓琴弦皆有戏,举手投足都是“招”。 与其说,越剧的走红是种现象,不如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的必然,是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的必然。 学了 18年戏,戏对戏曲的“真功夫”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剧中,被观众们津津乐道 的把盏比武“名场面” 1是演员们通过多次武打“切磋”练就的。起初排练时,动作并 不是很熟练,拳拳到肉,一天下来淤青不少,一直磨合到动作干净利落为止。正如一位 00后观众看剧后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整个舞台被‘考究'二字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