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5906

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演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404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
  • cover
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2025年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演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礼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濮阳西水坡大墓中的一些器物就有礼器的特征,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石钺等,稍晚一些的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的龙盘、鼍鼓、特磬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礼器,具备了三代礼制的雏形。这些礼器也成为考古学家判断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礼历史悠久,但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儒家认为,三代的礼乐既有沿袭也有变革,“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周公在前人基础上所制定的。《礼记·明堂位》记载,武王崩,成王即位,周公代行天子之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作为周初的最高统治者,借鉴夏、商两代礼法,加以损益,创制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当时天下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周代礼文大备,礼制发展到了极其繁盛的地步,但是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则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对于这一转变,顾炎武曾经指出“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这个说法影响很大,以至很多学者据此认为西周的礼制在春秋后期已经逐渐衰亡了。其实,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并不意味着礼的衰亡,这只是古礼发展过程中的转化,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一次转型。 一方面,周代的礼乐文明孕育出了诸子百家。礼乐文明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它经过了“哲学的突破”,散为诸子之学。儒家以礼乐为教,继承传统文化的因素最多。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可见老子也精通礼乐,老子的思想也有许多源于礼学。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反对礼的繁文缛节,“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但应该指出的是,墨子并不反对礼本身,在墨子看来,只要符合节用和义利原则,礼仍是不可缺少的。整体来看,诸子学说或直接或间接都与礼有关系。 另一方面,以儒家为主的诸子通过重新阐释礼乐思想进而延续了礼的传统。儒家通过对周礼的继承与深度阐释,从理论上论证了礼的价值与功能。首先,儒家继承了《诗经》“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遗教,认为礼是人禽之别的标准。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里的“敬”就是礼的精神,《礼记》也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管子·形势解》指出:“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礼作为人禽之别的价值标准,提升了礼存在的合理性,礼学思想也更加完备了。其次,儒家突出了礼在治理国家、整合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说为政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些看法都强调了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摘编自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材料二: “礼崩乐坏”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话语,特别指向春秋战国之际。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出现过所谓礼崩乐坏现象,尤其是王朝末年、动乱时期,无可避免地造成礼乐坏废、道德陷溺,时人或后朝的士大夫常常发出礼崩乐坏的感喟和抱怨。这种感叹和抱怨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正是对中国礼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