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代特征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北朝 南朝 现学现用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1.最能体现以下单元内容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B 宋、齐、梁、陈 北朝 南朝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淝水之战 (前秦VS东晋) 魏 蜀 吴 三国 鼎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秦 西汉 东汉 (赤壁之战) 朝代更迭 政权分立 知识框架 民族交融 民族迁徙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人口南迁 与汉族杂居,逐渐交融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政治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科技文化 农学、数学、书法、绘画、雕刻…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混战 东汉(25--220年)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皇帝大权旁落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一、政权分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更替) 东 汉末年 吴 魏 蜀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共同特点 袁绍vs曹操 曹操vs孙刘联军 曹操获胜 孙刘联军获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以少胜多 易错易混: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 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评价三国鼎立局面:局部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局部统一 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曹操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A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评价任务:三国鼎立 A B C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C 一、政权分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的时期 东 汉末年 吴 魏 蜀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北朝 宋 齐 梁 陈 南朝 隋 局部统一 短暂统一 266年,司马炎称帝 评价任务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下列示意图①处的政权建立者是( ) B 主题二 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人口南迁 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 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科技文化成就 二、什么是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双向交融,以汉化为主的过程。 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借鉴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相互学习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碰撞 交融 发展 二、民族交融史实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 少数民族内迁—从北方迁往中原地区 北人南迁—从中原地区迁往长江以南地区 五胡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一方面加剧了中原局势的混乱,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民族交融的方式一: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C 二、民族交融影响之一--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中原农业生产工具不下30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可以断言,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