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和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 中轴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充分的物化。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均衡包容之美。有专家表示,“中正安和”是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的高层境界,是中华民族宇宙观、价值观、哲学观的集中反映。有学者补充,中华民族“尚中”的历史与文化,追求中正、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意识,都城追求“安”“宁”的美好愿望,中华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在北京中轴线上有相当完美的体现。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 材料二: 1951年4月15日,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阐释北京城格局时写道:“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周礼·考工记》将这种营建都城的秩序法则落于文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北京中轴线,是这种对称美学最完整、最完善的体现。北京中轴线的对称美感,不只是平面的。大量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字面命名的对偶,到位置分布的对称,再到功能设计的相辅相成,都形成了极致的对称。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带着他雄视天下的抱负,开始了对新都城的营建。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依山傍水,有充裕的建都空间。而从“天下”视角来看,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可以有效地整合宋元之际新的天下版图,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王朝的政治辐射力。忽必烈曾说,元大都应该“钜丽宏深,雄视八表”,这既彰显了这位草原君主的雄浑气魄,也体现出他对中原文明的服膺和礼敬。元大都宫殿的承建人是来自阿拉伯的也黑迭儿,城市的设计者则是学贯儒、释、道的汉族官员刘秉忠,建成后的元大都正体现了这种多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