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11辑 【原题+审题+立意+例文】 01.【来源: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霜降 秋用霜的语言 做最后的告别 霜一打 残枝剥离 落叶粉碎 霜一打 柿子糯了 枣儿甜了 (改编自一方见地的文案) 大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霜降这一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展现了霜降临后万物的变化。一方面,霜带来了残枝落叶的凋零与破碎,这是一种衰败与消逝的象征,意味着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的脆弱与无常,就如同生活中我们会遭遇挫折、困境,经历失去与告别。这启示我们要理解生活中的起伏变化,敬畏自然规律并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智慧;另一方面,霜又促使柿子糯甜、枣儿成熟,这体现了在看似严酷的环境或经历中孕育着美好与收获,如同生活里困境可能促使事物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压力之下可能诞生甜蜜的成果。这提示我们面对艰难困苦,要能坚定信心,乐观面对,相信风雨后见彩虹,历经磨难的洗礼,必能有好的结果。霜降的双面结果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机遇。不因挫折而沮丧,也不因为机遇而忘形。 写作时开头可描绘霜降时的景象,顺势引出观点,如“磨难孕育美好”。主体可以列举个人在困境中成长、企业在危机中转型成功、国家在磨难中发展进步的事例,论证磨难对美好品质或成果的催生作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要正确看待磨难,呼吁人们在面对生活变化时保持乐观、睿智与坚韧。写作时注意要紧扣大自然的启示,也就是行文不能完全脱离“霜”的语境,要学会扣题。 【立意】 1.磨难孕育美好。 2.霜降之后才能品尝果实的甜蜜。 3.辩证看待挫折。 【例文】 霜华尽处,韵意悠长 霜降,是秋与冬交接的一场盛大仪式。在这个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深邃的智者,用霜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哲理与奥秘。 霜至,残枝剥离,落叶粉碎,一片萧瑟之景映入眼帘。这看似残酷的景象,实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是生命轮回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就如同人生在世,总会遭遇挫折与困境,面临告别与失去。岁月的霜刀会削去我们的稚嫩与轻狂,让曾经的梦想如残枝落叶般飘零。然而,正是这些破碎与凋零,为新的生命腾出了空间,为未来的希望埋下了伏笔。它教会我们要学会接受无常,以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古人的这句名言,正是对这种心境的绝佳诠释。 而霜后的柿子糯了,枣儿甜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馈赠?在寒冷的磨砺下,果实们积蓄力量,将霜的凛冽转化为自身的甜蜜。这恰似人生中的苦难与磨砺,虽给我们带来痛苦,却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坚韧,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醇厚。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逆境中砥砺前行。苏轼一生被贬谪多地,却在黄州的霜寒中领悟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在岭南的荒芜里品尝到荔枝的甜美,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他的生命在霜打的境遇里,愈发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但他没有沉沦,而是在困境中发愤著书,终成《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还有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后,在吴国受尽屈辱,卧薪尝胆,犹如在霜雪中蛰伏。最终,他成功复国,一雪前耻,让越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自然的霜降还启示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当身处困境时,不应只看到眼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