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习题课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运动的描述习题课 课时 2 课题类型 习题课 设计者 设计思路 1、做好前期分析(即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使教师做到对知识点把握准确,清楚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编制导学案选择习题时,做到知识点指向精准,难度适中,梯度设置合理,有清晰的导向性,便于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总结归纳。 2、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3、准确捕捉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学法,制定教学策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设计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过程方案。 4、设计标书 5、进行教学反思,形成材料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汽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章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处理导学案中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习题,促使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速度平均值、加速度等概念 ,并初步掌握图像法描述物体运动 重点难点 重点是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速度平均值、加速度等概念 难点是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速度平均值、加速度等概念的建立,及图像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 课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教学资源 101网校资源、教辅资料、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过程 知识点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课前导学 自主学习 导学1.下列物体中,不能看作质点的是( ) A.计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与上海距离时的火车 B.研究航天飞机相对地球的飞行周期时,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 C.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 D. 比较两辆行驶中的车的快慢 导学2.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与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导学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与参考系都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 C.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必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 设计意图:旨在深化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加深理解 知识点2: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课前导学 自主学习 导学4、气球升到离地面80 m高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到地面的路程是多少? (2)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旨在深化位移和路程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构建物理图景,学会将抽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