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第十六课 第三单元 第二十课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初步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原因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1.通过史料、地图、数据、视频等相关材料,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通过阅读课本和联系所学,探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原因。 3.通过制作因果关系结构图初步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人口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程导入 依据《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皇帝每年都要驾临先农坛,在皇帝的“籍田”进行亲耕。 左1图:皇家稻田遗址 左2图:神仓,储存皇帝“籍田”收获之处 先农坛的耕田和神仓表现了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那么,仍然以农业为基础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呢? 学习任务 1.农业发展的原因 阅读课本内容,说一说明清两朝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明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移民屯田 洪武丈量鱼鳞图 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 明清两朝都编制土地文册、开垦荒地 清朝大力兴修水利 明清皇帝都很重视农业发展 学习任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阅读地图,找出农作物主要产区,和课本上的唐宋时期农作物产区比较,其分布有什么变化? 明清时期农作物产区分布更广 耕地面积增加 数据来源:2017年星球-出卷网-《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学习任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上有哪些前代未有的农作物?这些作物是哪里来的? 玉米、甘薯、烟草 明朝时,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学习任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位于福建福州乌石山的先薯亭,是为了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功绩而建立。先薯亭的对联是“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 据清人陆耀《甘薯录》说,当时人们栽种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在山东,甘薯的普遍种植,很快形成了“红薯半年粮”的粮食格局。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学习任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相关史事 湖广熟,天下足 宋元时期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则说“湖广熟,天下足”。从经济分布上看,明清时期苏州附近为什么不再是主要粮食产区呢? 学习任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甘蔗种植分布在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阳春各县,“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种烟收益大,福建一省,“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无锡农户“不植五谷,而植园蔬”,“冬菜一熟,可抵禾稼秋成之利”。南浔乡镇居民“专务时鲜瓜蔬”,获利三倍。 ———摘自郑天挺、南炳文《清史》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学习任务 1.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在地图上找出丝织业、棉织业和制瓷业的中心城市。 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中心 棉纺织中心 清代红地菊花织锦缎(局部)展现古代苏州丝织业辉煌 景德镇清代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珊瑚红有“千窑一宝”美誉。 知识拓展 景德镇外销瓷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皇家御窑厂的所在地,也是中国瓷器的原创中心,釉彩品种的绘制无所不能,器形装饰的设计无奇不有,瓷器烧造的工艺无所不精,销售流通的市场无处不达……《广志绎志》记载:“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