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2432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339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期中,答案,试卷,语文,联考
  • cover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化的意义,在于总结人类生活实践的历史经验、引导实践主体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改变世界和改易人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类新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文化人”,造就新时代的实践主体。马克思认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必须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常与变;“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我们要在具体实践中把“两个结合”的思想内化,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现实主体的德性,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