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 入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亚洲、非洲、美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古代亚洲、非洲、美洲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基础感知 古代印度文化的概况 1.地理位置:结合课本1目1段进行勾画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降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基础感知 古代印度文化的概况 2.发展历程: 哈拉帕文化 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为青铜时代文化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婆罗门教和种族制度形成 列国时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国分立,逐渐统一,佛教诞生 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笈多帝国 公元320~500年,实行中央集权制,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 11世纪,突厥人侵入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基础感知 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类别 成就 制度 种姓制度 宗教 ①婆罗门教:约公元前7世纪形成,以《吠陀》为主要经典,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以宗教方式为其披上神圣外衣;主张婆罗门至上。 ②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等宗教教义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基础感知 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一、种姓制度 婆罗门(第一等级) 祭司、贵族 刹帝利(第二等级) 国王、武士、官吏 吠 舍(第三等级) 首陀罗(第四等级)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掌握神权)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做最差的职业) 统 治 阶 级 被统 治 阶 级 寓意: 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种姓制度,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评价? 基础感知 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材料一 英雄迦尔纳(Karna)本是太阳神之子,却被遗弃并由车夫(首陀罗种姓)抚养长大。尽管他才能卓绝、武艺超群,但始终因表面上的低种姓身份遭到歧视。在一次公开的选婿大典(Swayamvara)上,般遮罗国的黑公主(Draupadi)宣布将通过比武招亲。迦尔纳有意参与,但黑公主以“车夫之子不配与王子竞争”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摩诃婆罗多》 材料二 在古代印度,不同种姓在债法方面的地位也截然不同。当同是借贷者时,对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收取的法定利息是不同的,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 2%,刹帝利为 3%,吠舍为 4%,而首陀罗则为 5%。 ———《摩奴法典》 材料三 不同种姓有着明确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界定。婆罗门是最高种姓,主要从事宗教祭祀、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工作,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主商,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从事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摩奴法典》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