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诗歌四首 文体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 古体诗 四言 五言 七言 (唐代之前)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唐代及之后) 词 曲 散曲 杂剧 小令 套数 (元代) (宋代) 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其子曹丕称帝,追尊其为武帝。代表诗作有《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走近作者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背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朗读诗歌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 虚写 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 总领全诗 博大胸襟 合乐套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诗歌 《观沧海》通过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归纳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走近作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两句描写出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象。 实写 静态描写 由静转动,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实写 · “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诗人通过主观想象,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达了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虚写 互文 夸张 两个“若”字表明所写为虚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默写常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福州中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仿佛每天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中冉冉升起,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深蓝的夜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考点 描绘画面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 “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思考探究 观沧海 观海地点 碣石山 海的宏伟(实写) 海水———水何澹澹 壮丽景象 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洪波涌起 海的气概(虚写):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结构梳理 博大胸襟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