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0548

5.5“基本”粒子 (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共2份)

日期:2025-09-2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3次 大小:2061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基本,粒子,教学设计,学习,任务,2份
    教学设计 课题 “基本”粒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第五章原子核的第五节课,按照大单元下次单元的划分属于第三小单元。本节课为科普内容。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前沿和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未知事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核物理知识体系已趋于完整,而新粒子的不断发现,又打破了原有的固化模式。随着新粒子的不断发现及质子、中子等粒子自身存在更复杂的结构。“基本”粒子开始统称为粒子。同时也发现了反粒子。这表明探索原子核内部结构仍然是人类向未知世界进军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在已经发现的粒子达400多种,教材根据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关系,讲述了强子、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特点与发现,同时在拓展学习中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夸克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科学漫步部分使学生了解到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感悟人类对科学探究的伟大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第一小单元和第二小单元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原子核的结构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对原子核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是,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粒子被发现,学生的认知被不断刷新。科技前沿的新生事物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生的未知领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本节课作为科普材料,只要让学生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及最新动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与认识即可,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物理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粒子的分类。 2.通过对这些微观世界相关内容的学习,运用提出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感悟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物质观念,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新粒子,粒子的分类。 教学难点: 发现新粒子,粒子的分类。 教学辅助支持 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 内容1.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物质是有什么组成的? 教师活动1:通过古人对物质构成的猜想和本章第一小单元原子核的构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2: 一、“基本”粒子不基本 展示原子构成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微思考1:质子、中子真的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吗? 学生任务1. 利用已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回顾什么是基本粒子 学生活动1. 阅读课本,完成微思考1,并认识到“基本粒子”不再基本,统称为粒子。阅读相关内容,并找出原因。 引导学生回顾原来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出本节课课题。 通过学习粒子的发现过程,明白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质疑推翻原有不准确的结果,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粒子的发现证明了“基本粒子”不再基本 板书:“基本”粒子定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和前景充满期待。环节二内容2 二、发现新粒子 微思考2:发现新粒子的途径有那些? 内容3 宇宙射线 教师活动3: 提出问题:什么是宇宙射线? 内容4 教师活动4: 视频展示: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粒子的方法之———云室法,以及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第一个粒子———正电子 内容5 教师活动5: 提出问题:什么是反物资?什么是反粒子? 板书:反粒子的特点 内容6 教师活动6: 视频展示:大型强子对撞机 微思考3: 按时间顺序总结新粒子的发现历程,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板书:反粒子的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