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5.1原子核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开篇就对“原子核的组成”展开讨论,本节内容是第五章原子核的第一节,按照大单元下次单元的划分属于第一小单元第一部分。本节先介绍了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现象,引起人们对a射线、β射线和射线这三种射线的研究,确认射线来自原子核,通过卢瑟福、查德威克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质子和中子的存在进而介绍原子核的组成成分。原子核的组成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把微观机制和它的宏观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教学中要关注依据实验证据进行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即在观察、实验得到的确切物理事实(信息)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猜想原子核的结构。了解实验是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基础,猜想与假设都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引导学生认识人们怎样从天然放射现象一步一步揭开原子核秘密的科学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是存在内部结构的。引导学生注意把微观机制和它的宏观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天然现象被发现后,产生关于“射线到底是什么”的疑问,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困难的,通过必修内容中的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储备,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充分体现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学生通过课前对三种射线的查阅了解,知道了三种射线的特性,原子核的组成及其表示符号。 2.科学探究: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 3.科学思维:分析天然放射现象和a粒子散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揭示原子核 的科学本质。 4.科学态度与责任:尊重客观实验事实,认识到原子核可以再分。体会到极大极小的原理,感悟生命的 渺小,更加的热爱生命。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种射线的本质,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教学辅助支持 (实物、教具、实验设备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多媒体设备、智慧课堂。 教学活动设计(第1课时)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 环节二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关于原子核内部信息的研究,最早来自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什么是放射性呢?人类又是如何发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的呢? 思考什么是放射性。 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词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天然放射现象 引导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教学线索设计如下: 1.贝克勒尔的早期研究 2.居里夫妇的研究 3.放射性的概念 自然界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元素种类很多。课前查阅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历史。 1.贝克勒尔发现一种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的神秘视线。 学生得出结论:观察宏观现象提出问题。 2.它不是X射线,来自原子核内部。 学生得出结论:猜想 3.居里夫妇用不同元素进行实验,发现具有放射性。 学生得出结论:对猜想进行验证,寻找证据 4. 放射现象与元素种类有关,发生在原子核内部。 学生得出结论:得出科学的结论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的历史,让学生依据证据了解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的科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射线的本质 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之后不久,人们就在想,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 (1)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径迹 微思考1: 如果射线、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按照图中标出的径迹判断,它们分别带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