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题组六 一拖二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时代的印记。请回答1~2题。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学术论著 2.下列文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B.司母戊鼎 C.刻有文字的甲骨 D.战国青铜冰鉴 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3~4题。 3.唐朝时的风俗“雁塔题名”和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了唐朝实行的 (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4.“升官图”是我国的古老棋类升级游戏,玩家需要从白丁做到“状元”。此游戏隋唐开始流传,宋时在民间得到普及,至民国方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②休养生息稳定社会局势 ③科举选拔推动阶层流动 ④城市繁华造就生活丰富 “升官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请回答5~6题。 5.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 ( )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设置西域都护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设置伊犁将军 ⑤唐蕃会盟碑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6.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请回答7~8题。 7.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 A.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B.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8.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纺织女工、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完全成熟 B.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C.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向工人群众 D.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请回答9~10题。 9.河北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山东海阳地区的地雷战、白洋淀的水上游击战、百团大战中的破坏敌方交通线的破袭战……其中不乏由广大群众自发创造的战法。大量日军由此被拖在敌后战场,年复一年地被消耗。由此可知,敌后战场 ( ) A.阻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 B.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武装开创 C.是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 D.彰显了群众的军事智慧 10.(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重大任务。请回答11~12题。 11.书信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环境。下面书信中农民生活的变化得益于 ( ) 敬爱的毛主席: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