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2925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5648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不同类型上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目录 第一章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习题检测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丝绸之路 第一章 (一)定义 材料1:在古代中西贸易中,丝绸是重要的物品之一。“游牧部落极为看重这种丝织 品,因为它质地好、分量轻,铺床做衣都用得上。丝绸同样是一种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它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丝绸之路”的提出并不是突几的,而是丝绸的特殊影响力和西方学者长期研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西方最早是通过“赛里斯”来关注和认识中国的。 ———田澎、孙文婷:《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一、丝绸之路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狭义 广义 根据材料1思考为什么选择丝绸作为这条商路命名的核心要素 丝绸作为东西方贸易交流中重要的物品,具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 材料2:古代丝绸之路从根本上是由于中国在汉代所处历史方位变化,以及由此引发对外关系变化,以汉武帝为代表的西汉统治阶级基于汉初不断积累的、深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出于维系政权安全需要,以及对大一统政治格局构建的追求,进而实施消解匈奴这一西汉王朝外部的、直接的、重大的威胁而造就的战略附属产物。 ———王振;《“一带一路”推进中沿线历史文化符号的运用》 1.标志事件:张骞出西域 (1)过程: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一、丝绸之路 (二)概况 目标:剪灭周边的政治威胁,主要是匈奴势力。 (2)影响: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材料1: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材料2: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史记·大宛列传》 政治:加强对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1.标志事件:张骞出西域 一、丝绸之路 (二)概况 (1)“凿空”的意思是开辟、凿通。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在张赛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认为“西域险院,本无道路”,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