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主题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2023·安徽)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召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命题点 1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B 1.(2024·芜湖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他旨在(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宣传社会改良思想 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号召民众救亡图存 D 2.[德育]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后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从容就义;黄花岗起义前,林觉民写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绝笔书,起义失败后慷慨赴死。这反映了( ) A.革命志士以身殉真理 B.革命形势燎原全国 C.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A 3.(2024·湖北武汉改编)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C.废除科举制度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A 4.(2024·广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 5.[历史解释]1912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中,“政党、政府、投票、选举、立法、行政、司法、议会、民主、共和、自由、权利、人格、博爱”等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新名词的出现( ) A.成为指导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C.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D.有利于中华民国诞生 C 6. 据下表革命党对不同势力的态度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具有妥协性和局限性 D.平衡了各阶级的利益 C 清朝皇室 北洋军阀 列强 革命党 态度 允许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并拨款供养 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承认以往清朝所签不平等条约 7.下面三幅图反映出的主题是( ) A.变法图强运动的艰难 B.民族民主革命的曲折 C.专制走向民主的必然 D.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B 8. 民主自由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20世纪初,陈天华等人著书立说,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改正: 【 】(2)《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改正: “《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君主立宪制度”改为“民主共和制度” × 【 】(3)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上海,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改正: 【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改正: √ “上海”改为“北京”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晚清的变革,是被形势一步步逼出来的,当政者并没有这种襟怀与眼光。尽管军事、教育、实业,这三者都很有成绩,但走得最慢的是政治体制。最后逼到了政治制度这一关,还是过不去。关于政治制度的革新从何入手的问题,严复与孙中山是先觉者。两人在1905年伦敦会晤时有过讨论,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