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隶属于 “数与代数”领域,是在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口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 100 以内口算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归纳并掌握算法。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体会“计数单位”一致才能相加减的计算本质。 一、学生前测分析 【题 1】你会计算 23+2=( )、36-4=( )吗 你是怎么算的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 100 以内口算不进位加、减法的基本方法理解程度,对学生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题 2】你会怎样计算 28+4=( )、35-9=( ) (可以用操作学具、画图、列算式等方式表达)。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正确率以及有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 前测分析: 计算类型 正确 错误 不进位加 91% 9% 数出来 计数器 其他(竖式、枝型图) 12% 45% 18% 不退位减 83% 17% 数出来 计数器 其他(竖式、枝型图) 1% 42% 0.7% 计算类型 正确 错误 进位加 77% 23% 数出来 计数器 其他(竖式、枝型图) 16% 23% 19% 退位减 60% 40% 数出来 计数器 其他(竖式、枝型图) 15% 14% 15% 根据上面测评的结果可见,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学生在没学习之间利用学习活动经验能正确的计算结果的达到 80%以上,特别是使用计数工具“计数器”计算的占多数,说明学生知道在计算时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对于进位加、退位减来说,因计数器涉及到“进一”和“退一”操作上出现困难,故计算的正确率降低,但是学生使用“数”的方法计算的占比提升。学生在使用计数工具计算时更多的是选择计数器,在探究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就会比较抽象,而小棒则能更突出出计算方法的核心,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应通过实物操作(如小棒拆分)、数形结合(画计数器或数线)等方式直观演示进退位过程,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答案,逐步建立位值概念和运算逻辑。 二、单元整体设计 《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 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通过探索 100 以内口算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加减运算的一致性。在遵循教材整体编排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结构化学习内容的设计(详见下图)。 (一)确定核心问题 本单元以“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计数单位” 为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确定为 “可以怎样算?”“如何将计算的道理表达出来?”“为什么要满 10 进 1?(退 1 当 10)?”。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画图的方法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累减”的计算原理,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比,让学生自主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从而让学生感受算法的一致性,最后运用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单元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直观学具,通过操作、比较等活动探索 100 以内口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和“满十进 1(退 1 当十)”的道理,能叙述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经历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口算加、减法方法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能用圈一圈或连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认识除法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