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6102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112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十六,年前,回忆,巩固,达标,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敌人杀害,亲人和同志们都( )悼念。 A.沉默 B.沉重 C.沉痛 D.沉思 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智力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成功的关健。 B.徜徉于江畔,任那一缕温馨流淌心间,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令人淘醉! C.“能帮就帮,能让就让,该管就管”的城市风尚引领全体市民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而努力奋斗。 D.他怎样问,我都不会说,因为这件事是保秘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提出来的。 B.听说爸爸到村口了,小明喜出望外,飞奔出去迎接他。 C.天安门广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对着国旗行注目礼。 D.桌上的筷子三长两短地放着,让人看了极不舒服。 4.理解句子。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处走。”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 B.“不慌不忙”突出李大钊面对危险时镇定自如的态度。 C.从父亲取出小手枪往外走的行动,说明父亲没有做好准备。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免(bì) 僻静(bì) 书籍 幼稚 B.抽屉(qì) 靴子(xuē) 纷乱 剧烈 C.娱乐(yú) 暂时(zàn) 匪徒 砖墙 D.军阀(fá) 蹲着(dūn) 棉袍 昏到 二、填空题 6.新情境 下面是乐乐的读书笔记,请你用“严”组词填空。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现出 。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 8.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入括号内。 (1)( )同学们信任你, 你( )应该勇敢地接受这份工作。 (2)(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 )我们并不感到它有那么热。 (3)( )你这次数学考试得了满分,( ) 也不能骄傲自满。 (4)这件好事( ) 李晓华做的,( ) 我的同学张昨做的。 (5)风大雨大,( )河水暴涨,解放军战士( )不顾一切地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 9.让词语走进语境。 当时的形势特别yán jùn( ),许多战士为了duǒ bì( )敌人,不得不转移到piān pì( )的山村。那些mó guǐ( )般的敌人扑了个空,只能干瞪眼,生气地用穿着pí xuē( )的脚跺地面。 10.按课文内容填空(语文要素: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1)《十六年前的回忆》歌颂了 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 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2)《十六年前的回忆》写的是 年的事情,是按李大钊 、 、 、 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展示了革命先烈 、 的精神,激发我们对前辈的 和 之情。 (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 同志的女儿 写的一篇 ,父亲被捕时“不慌不忙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 ;父亲最后“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 。全文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的革命者的感人形象。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 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 。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缩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