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9739

1 《观潮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673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观潮 ,教学设计
  • cover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踮”“堤” “霎”三个易错字和“薄” “闷”两个多音字,会写“滚”“堵”等易错生字。 2.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篇章页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篇章页,引读诗句。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自由交流。 3.聚焦单元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这份自然之美,不仅在画中,在文字中,更蕴含在我们的想象中。在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之妙,体会自然之美。 (二)视频情境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在浙江就有一处雄奇的景观———钱塘江大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观赏!(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视频激趣,初识“奇观”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钱塘江大潮———看着这潮水,听着这潮声,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2)学生交流。(预设:壮观、震撼、汹涌澎湃……) (3)引出第一自然段。难怪作者这样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4)设疑思辨。 “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从而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 (6)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大潮之“奇”。 (三)梳理写作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江潮的 圈出关键词句。 2.学习反馈。 (1)读准词语,练习巩固。 霎时 震耳欲聋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完成《作业本》第二题,同桌校对、互读巩固。 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霎(chà shà)时 震(zhèn zhèng)动 薄(bó báo)雾 闷(mèn mēn)雷滚动 (2)交流线索,梳理文脉。(学生交流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句,相机在课件上圈画) 这一天早上 江潮还没有来 午后一点左右 潮来了 过了一会儿 霎时 过了好久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这些圈出的词语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3.学习活动二:提炼信息,概括画面。 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画面 请边读边想象,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四)了解大潮,领略奇观 1.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 (1)想画面: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 ②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 (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 (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 (5)指名读,齐读。 2.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 (1)学习活动一:借助示意图,梳理画面。 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最为壮观的莫过于“潮来时”。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②交流汇报,感受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体会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板书:样子、声音) (2)学习活动二:合作学习,想象画面。 ①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圈出最有画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小组内交流句子,分享想象的画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