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9763

15 女娲补天 教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4960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女娲补天,教案
  • cover
15.女娲补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8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混乱”“恐怖”“黏稠” “坍塌”“传颂”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3.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色石的经过说清楚、说生动。(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一猜。 (出示相关文字信息,猜猜神话故事的名称) 一心为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 扶桑 九个太阳 (《羿射九日》) 斧头 劈开天地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东海 (《精卫填海》) 2.联系已学课文,说说神话的特点。 ———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 ———人物都有神奇的本领。 3.揭题质疑。 ———女娲为什么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 ———女娲补天的结果是什么? (二)初知补天起因 1.检查生字词 共工 祝融 一根撑天的大柱子 不周山 天塌(tā)地裂 大窟窿 一个大窟窿 喷涌而出 黑黝黝(yǒu) 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 残害人类 混乱 恐怖 一片混乱和恐怖 惊慌失措(cuò) 2.根据词语提示,梳理故事的起因。 ———天地忽然发生大变动,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3.链接小文言文,对应故事的起因。(配乐男生朗读)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shé),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iáo)尘埃/归焉。 ———摘自《淮南子》 当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人类是如此的弱小与无助,谁来拯救人类呢? ———此时此刻,女娲出现了,她在人类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了。 女娲为了拯救万民于危难险境之中,她决心怎样? ———她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研读补天经过 1.提炼概括,渗透方法。 (出示语段) 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 启发思考:请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为了补天女娲做了什么事 可从中提取哪些关键词来概括 (2)圈出相关词语并概括。 (相机板书:拣石、炼浆、补天) (3)提炼方法。 ———圈关键词 ———筛选概括 2.迁移运用,学习方法。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用这种方法,填写女娲补天的过程。 (2)学生交流。 (3)随机点拨,板书。 (4)借助连接词,自由练说女娲补天的过程。 作者为了把这几件事写清楚,还用了一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请你在文中圈画出来吧!我们用上这几个连接词,古今对照,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说具体、说完整吧!(答案:先、于、接着、最后) (四)说说故事的结果 1.女娲补天有了圆满的结局。课文中,故事的结果写得很简单,只用了一句话,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天和地终于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正是因为有了女娲的壮举,天地间才有春夏秋冬的交替,才有日月星辰的运行,人类才得以在天地之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感受女娲带给天地的安宁和祥和吧!(播放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 小结:在我国各地,处处都耸立着女娲的塑像,她的美丽善良,她的甘于奉献,将会被世人一代代地传诵下去。(女娲在各地的塑像图) (五)感受神奇,感知形象 1.默读课文,寻找神奇。 引导:你觉得这个故事哪里写得神奇呢 (出示学习要求) 找;从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语句,画出来。 说:和同桌分享,说说你画的句子神奇在哪儿。 读:将你找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2.集体交流,感受神奇。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将女娲的形象和故事的神奇 有机结合) (1)预设一:夸张的情节。 ①水神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