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展现人物在危机情境中的思维过程。课文以猴子的放肆为引线,水手的哄笑为推手,孩子的失控为转折,最终聚焦船长拔枪逼孩子跳水这一行为,通过人物的行为折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3个生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3个词语。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以小组合作学习等交流形式,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课题猜猜猜:引导学生提取小学阶段所学课文的关键信息。 一、紧扣课题,质疑引思 (一)回顾单元所学,自然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读智慧故事,探思维密码,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由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微型小说《跳水》。 (二)齐读课题,自由提问 1.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思:读了“跳水”这个课题,大家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3.学生自由说。 预设: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是怎样跳水的?跳水的结果怎么样? 4.归类: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结:是啊,同学们,根据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跳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梳理这个事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课题切入,通过“质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聚焦事件脉络(起因、经过、结果);同时,通过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搭建叙事框架,为下一环节的梳理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二、读文明事,梳理情节 1.学生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完成《作业本》第3题中的“故事发展”部分。 3.教师巡视,请部分学生板贴。 4.对比分析,梳理答案。 教师过渡:孩子们,你们看,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步步把跳水事件说清楚的,谁还能把经过说得更凝练一点? 5.出示课后练习题。(孩子追猴子遇险) 6.借助板书来讲讲故事。 同桌练习。 指名讲故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自读、讨论、填写图表等任务,驱动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在质疑、对比中找到适恰的答案,既关注到了细致的梳理,也关注到了简洁的梳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链接概括与表达能力的双向共生,落实“讲述故事内容”这一教学目标。 三、创疑思辨,循证表达 (一)感受惊险 孩子们,讲完故事,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事件?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惊险、危急),让我们到跳水现场去看一看。 1.出示帆船图片,提醒“艘”字写法,教师范写。 2.感受桅杆高度,知晓掉落风险。 让学生猜一猜桅杆的高度。 师小结:是啊,孩子们,30多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几层楼那么高,孩子如果从最高的横木上直摔下来,结果一定是———(没命了)。怪不得你们说这是一个惊险的事件。 (二)抛出主问题,学生分组思考 1.教师创疑,: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是谁引发了这么惊险的事件呢? 2.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猴子、水手、孩子。 3.举手了解情况,并现场进行分组。 (三)互动交流,有据表达 1.责任人:猴子。 预设1: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猴子,文中说“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正是因为它拿走了孩子的帽子,孩子才追它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评价:看来猴子的行为是导火索,是直接的原因。 预设2:我们认为,惊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