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训练 一、单选题 1.恩格斯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马克思帮助恩格斯完成写作,他们二人相互扶持,相互成就。下列古语与上述事例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A.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B.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C.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以下做法体现“止于至善”的是( ) ①积善成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②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③学习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 ④只关注自身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下列情境能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是( ) 情境①:外出研学时,发现同学晕车,小轩将自己喜欢的靠窗座位让给他。 情境②:小组活动时,小君少做自己该完成的部分,让其他组员补位。 情境③:课间时,小敏发现邻班同学摔倒,主动搀扶并帮忙联系老师。 情境④:值日时,两名同学因清洁区域划分争执,最终各让一步并共同完成。 A.情境①和情境② B.情境②和情境③ C.情境③和情境④ D.情境①和情境④ 4.“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故见到同类危难而有恻隐之心。下列行为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①台风登陆,邻居于狂风暴雨中营救被困母子 ②利用暑假到外地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③节假日到街头清除小广告,为美化城市出力 ④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公交,主动上前搀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古语启示我们要( ) A.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B.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C.顺应自然运行规律 D.满足人民利益需求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博大,历久弥新。古语“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B.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理念 C.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 D.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7.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这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是( ) A.自强不息 B.诚实守信 C.敬业乐群 D.孝老爱亲 8.下面《朱子家训》中的内容体现的人文精神是(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朱子家训》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9.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中,有30多年坚守海上救援的“渔家子弟”董建海;有自愿守护烈士英灵43载的退伍老兵顾平;有牺牲在防汛一线的“90后”基层干部李东;有21年不离不弃照料患病亲人的“好儿媳”王秀杰……如果给这段新闻加个标题,恰当的是( ) A.崇德向善,德行天下 B.自尊互敬,助人为乐 C.行己有耻,自强自信 D.见义勇为,与人为善 10.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遗骸回国。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生命。我们要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志愿军战士身上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 ) A.讲仁爱 B.尚和合 C.重民本 D.崇正义 11.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适用的是( ) A.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B.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D.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12.2024年2月,《为国攀登》思政大课在“人民网+”客户端开讲。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登山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