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3375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5-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10714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纲要,中外,高中,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Part One.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Part Two. 从部落到国家 Part Three. 商和西周 Part Four. 习题检测 Part One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依据是什么?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代表有哪些,他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如何? 阶段: 依据: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依据石器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概念解析: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1万年后到约2000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打磨结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生产工具) 1.旧石器时代(170万年-1万年) (1)代表遗存: (2)生活状况: (3)分布特点: 170万年 元谋人 70-20万年 北京人 打砸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火烧过的朴树籽 肿骨大角鹿头骨 考古史料 采集渔猎 群居生活 分布广泛,遍布全国 集中江河,聚河而居 (4)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2070年)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碳化稻米(河姆渡文化) 双耳彩陶罐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粟遗存 (2)代表 遗存: (1)生活 状况: (3)分布 特点: 大量使用陶器 南稻北粟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定居生活 工具: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生产:原始农业、原始饲养 生活:定居,晚期私有分化 早期约7000-5000年 黄河:仰韶文化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河姆渡文化 晚期:约5000年 黄河:龙山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良渚文化 满天 星斗 多元 一体 中原 核心 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4)社会 组织: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一体”是指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材料: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可以上溯到尚未发现文字和大规模金属冶铸遗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提出相应的文明判断标准”。比如,高端玉器的广泛使用、礼制的形成、城址的大量出现等。依据不同标准,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于“万国(邦)林立”的龙山时代;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后甚至更早,如仰韶中晚期、红山晚期、大汶口中晚期、崧泽于良渚文化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摘自戴向明《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较早,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 红山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涡纹彩陶罐 龙山彩陶罐蛋壳黑陶 姜寨遗址 仙人洞陶罐 中华文明起源特征? 大汶口文化 彩陶 河姆渡文化 稻米定居 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晚期 区域分布广泛、文化遗址众多、文化特征差异明显 社会生活有共同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融合成中华文明 材料1: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