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A.使破坏。 B.使分开。 C.突破,破除。 D.打下、攻下。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加文娱演出的有警察、教师、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 B.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泉州、漳州的小学生和福州、厦门的大学生。 C.今天去?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D.有人认为,小学生应该读原版的《四大名著》。 3.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毛泽东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B.赞扬了毛岸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C.充分显示了毛主席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4.下面画线部分和句后词语意思一致的是( ) A.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同学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地鼓起掌来。(不由自主) B.看到他拿着一本书,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们都笑了。(若有所思) C.听到洞里传来了声音,他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地放慢了脚步。(情不自禁) 5.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段话运用了( )的描写。 A.语言和神态 B.动作和神态 C.动作和语言 二、填空题 6.填空。 主席在电文稿上批示的这两句诗是“ , 。”出自 ,作者是 。这里表现了 。 7.根据句意写词语。 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 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 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 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 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 品质和伟大精神。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 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 。 9.根据拼音写词语。 shāng shì yóujú zhí yuán má zuì yào ( ) ( ) ( ) ( ) dān xīn sǔn shāng gāng bǎn zhèn jìng ( ) ( ) ( ) ( ) 10.看拼音写词语。 miǎn qiǎnɡ yóu zhōnɡ zhǎn xīn yūn dǎo róu hé jù jué kān chēnɡ shī xínɡ 三、语言表达 11.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2.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写句子) 3.“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你认为此时的毛泽东在想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2.“踌躇”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犹豫。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选文中的“踌躇”应选第 种解释。 13.从毛主席“黯然”的目光可以知道毛主席的心情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