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6686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0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3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1课时
  • cover
《让我自己来整理》 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健康、安全的生活”与“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学段目标中的“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会关心、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段内容中的“自己的事自己做”“提升生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二)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围绕“整理”主题设计了四个递进话题:认识物品功能、体会无序的麻烦、学习整理方法、养成整理习惯。教材生活场景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整理的重要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强调从“知”到“行”的转化,旨在通过劳动体验培养责任感,体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完成了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身份适应与转变,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物品乱放的现象,缺乏整理意识和技能。然而,此阶段儿童模仿力强、好奇心旺盛,且对故事、游戏等活动形式兴趣浓厚。教学中需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参与热情,逐步引导其体会整理带来的便利,并借助家校协作帮助并巩固习惯养成。 二、教学目标 1.发现身边常用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热爱生活、爱惜物品的价值观。 2.反思物品乱扔乱放的坏处,初步形成生活自理,并愿意为家庭承担更多责任的必备品格。 3.建构对生活的秩序感和条理性,养成观察生活、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边的物品“小伙伴”,感受整理物品的重要性。 难点:反思物品乱扔乱放的坏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为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1.创设游戏情境:谜语猜猜猜(4分钟) “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猜猜它是什么?(答案:袜子) “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大睡。”猜猜它是什么?(答案:鞋子) “圆头圆脸圆屁股,没骨没肉没双腿。一打一跳乱蹦跶,肚里有气不能出。”这是什么?(答案:皮球) “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猜猜它是什么?(答案:铅笔) 2.教师总结:像袜子、皮球、铅笔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它们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每天陪伴着我们,真是我们的“小伙伴”呢! 参与猜谜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猜谜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游戏中感知常用物品就像的“小伙伴”一样每天陪伴我们。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经常使用和十分喜欢的物品都是自己的“小伙伴”。 小结揭题: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猜谜游戏,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经验,激发低年级学生参与热情;借助拟人化比喻(物品如“小伙伴”)引导学生与日常物品建立情感联结,为后续理解“整理的重要性”和“爱护物品的责任感”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自然过渡到自理能力培养的主题。 探究新知 活动一:我和我的“小伙伴”(12分钟) 1.导语:想一想,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小伙伴”呢? 2.给物品分类:学习用品、玩具、生活用品。 3.过渡:这些“小伙伴”不仅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还帮我们做了许多的事情。 4.出示课本插图:乐乐的“小伙伴”可真多,他每天都很开心。 5.交流:你有哪些“小伙伴”?你们之间有哪些亲密的故事呢? 6.学生联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与物品之间的亲密故事。 预设1:我有一个小发卡,特别漂亮,我每天都带着它。有一次弄丢了,我都哭了,后来又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发卡。发卡是我的“好伙伴”。 预设2:我有一个玩偶兔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