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6688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0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2753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2课时
  • cover
《让我自己来整理》 第2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健康、安全的生活”与“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学段目标中的“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会关心、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段内容中的“自己的事自己做”“提升生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二)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围绕“整理”主题设计了四个递进话题:认识物品功能、体会无序的麻烦、学习整理方法、养成整理习惯。教材生活场景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整理的重要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强调从“知”到“行”的转化,旨在通过劳动体验培养责任感,体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完成了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身份适应与转变,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物品乱放的现象,缺乏整理意识和技能。然而,此阶段儿童模仿力强、好奇心旺盛,且对故事、游戏等活动形式兴趣浓厚。教学中需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参与热情,逐步引导其体会整理带来的便利,并借助家校协作帮助并巩固习惯养成。 二、教学目标 1.懂得个人物品整理的重要性,以及整洁环境对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初步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2.学习分类整理、标签使用、物品归位等物品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初步形成主动关心家庭、爱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3.能够独立、有序地管理个人物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身边的物品“小伙伴”,感受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学习分类、贴标签、及时归位、定时清洁整理等物品整理的方法,养成整理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愿意动手动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养成整理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谈话导入(3分钟) 1.提问:这两个房间你喜欢哪一个呢?(课件出示两个相同房间的对比图片:房间1凌乱不堪,房间2干净整洁) 2.过渡:看来,大家都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可是乐乐同学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房间有些乱,不知道如何整理。你们想不想帮助他呢? 3.课件出示乐乐的烦恼:我的房间乱糟糟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我该怎么做呢? 4.教师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帮助乐乐,开启今天的整理之旅吧! 学生参与话题讨论 谈话似的问题导入,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小结揭题: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活化对比情境(房间整洁与凌乱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聚焦真实问题(“帮助乐乐”);以“助人”任务驱动角色代入,增强学习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共情中主动探索整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新知 活动一:学会整理好方法(17分钟) 1.教师提问:这么多物品,我们应该怎么整理呢? 预设1:我们可以把物品分分类,然后一类一类地整理。 预设2:我觉得应该把衣服叠好放回衣柜里。 预设3:玩具应该放在整理箱里,书本和文具要放回书桌上。 ……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整理方法:我们可以分类整理,比如衣服放回衣柜,玩具放进整理箱,书本和文具放回书桌上。 3.过渡:整理完后乐乐提出了新的疑问:两个整理箱看上去一样,怎么快速找到玩具呢? 预设:在整理箱上贴标签。 …… 教师介绍标签的作用。 4.教师小结:我们整理的时候可以先分类,再放整齐。还可以贴上标签,方便我们寻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整理小方法。 5.教师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