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6873

7.2《秦腔》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05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秦腔,教学设计
  • cover
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精准把握文章手法和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语言描写文化现象、展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与秦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秦腔表演中的精彩瞬间、独特的妆容服饰等,引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秦腔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秦腔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对贾平凹《秦腔》的学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贾平凹与秦腔: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2.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尽管过往笔墨多次触及商州,但他认为那只是泛泛而谈,对于棣花镇的描绘始终显得稀疏且碎片化。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一份专为那片孕育并伴随他走过19载风雨、至今仍魂牵梦绕的棣花镇而作的情书。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三、秦腔知识讲解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都是从秦腔中移植过来的,秦腔是我国各种戏曲的“鼻祖”。 四、文本解读,品鉴秦腔魅力 1.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按照PPT 内容,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 3 段)介绍秦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点和情感冲击力; 第二部分(4 - 8 段)描绘秦腔戏排演、演出过程中的场面和细节,以及相关悲喜轶事; 第三部分(9 - 10 段)阐述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地位。 让学生自主概括每部分的层意,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细读文章第一部分(1-3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