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7439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3严于律己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01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严于律己,格式,教学设计,议题,11.3
  • cover
课题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3 严于律己 课程标准 根据2022年课标,初中阶段(7-9年级)法治教育部分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法律对犯罪行为的界定与惩处,形成遵法守法的自觉意识,明确公民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敢于依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培养理性看待犯罪现象的能力,避免偏激或漠视态度。需要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自觉做遵纪守法的人。 课时教材分析 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律条文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学情分析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道德修养: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政治认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健全人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设计思路 总议题 从《狂飙》的故事看严于侓己 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从铁窗的忏悔 认清危害 增强法治观念 情境一:观看身边的法律案例 情境二:高启强的铁窗忏悔 任务一:1.案例中的行为涉及法律中的哪些罪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2.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任务二:1.高启强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哪些危害? 2.青少年如何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①原因: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②做法: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议题二: 从歧途的堕落看 明辨是非 杜绝不良行为 情境三: 高启强的“犯罪之路” 任务三:误入歧途的高启强是如何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不良行为通常指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达到违法或犯罪程度的行为。这些行为一般表现为违反学校纪律、家庭规矩或一般社会道德等。 严重不良行为程度更重,通常已经接近或触及法律的红线,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这些行为若不及时纠正,有可能演变为犯罪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近三年来未成年违法犯罪总体数量上升》提问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引入本框主题刑法。 参与活动 设计意图 以新闻报道开启本框内容学习,用数据说话,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开启本框内容做铺垫。 议题一 从铁窗的忏悔 认清危害 增强法治观念 【议学情境一】 案例一 2025年1月,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某县在校中学生杨某看到一条“电话卡出租一小时200元”的视频,心动不已。但杨某深知买卖、出租电话卡是违法行为,于是他转而做起了中间商,以赚取差价。他租用另一名中学生张某的电话卡,以每小时200元的价格进行出租,结果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最终,杨某和张某因涉嫌电信诈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