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利用化学可以实现的是( ) ①开发新的能源 ②研制新的材料 ③开发功能强大的电脑 ④合成高效的医用药品 ⑤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下列春节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剪窗花 B.挂灯笼 C.放烟花 D.贴春联 3.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障,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下列实验图标表示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的是( ) 4.化学实验课上,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有同学说“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于是有同学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对于“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获取证据 B.问题和假设 C.观察和实验 D.得出结论 5.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高 B.密度为1.8 g/cm3 C.难溶于水 D.可燃性 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塞橡胶塞 B.加热液体 C.量筒读数 D.倾倒液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时,用镊子夹取 B.实验剩余试剂都应放回原瓶,以免浪费 C.用漏斗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可直接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 8.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 )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实验装置的特点 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 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 9.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 11.对下列实验操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 B.给固体加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壁凝结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将用过的胶头滴管及时冲洗———防止药液腐蚀胶帽 D.受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受热时液体喷出 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或向右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向右拉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向左推动或向右拉动活塞,均无明显变化 13.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 B.粉笔中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 C.该实验能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U形管内出现黑烟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5小题,共39分) 14.(4分)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 。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 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石灰石中滴加盐酸,现象是 。 (3)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