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8753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共27张ppt+3个内嵌视频)

日期:2025-05-1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48243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视频,内嵌,ppt+3,27张,必修,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本讲内容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二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三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六 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 导入新课 议题1: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建国之初的巨大困难和勃勃生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的时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完成民主遗留问题时期。(1950-1952年底)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大 步 迈 向社会主义 “一化三改”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改造 手工业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 牟平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合影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完成民主遗留问题时期。(1950-1952年底) 1.1950年平抑全国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2.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进行三大改造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过渡时期的大事件 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