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0181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26083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提升小说文本细读能力和高考典型题型解题技巧 3. 情感目标:理解"官逼民反"主题的现实批判意义 第一课时 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 施耐庵(约1296—约1370),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了解章回体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时,说话人不可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所说的一回。在每次讲说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提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代配军制度 (1)宋代的配军制度是刑罚与军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通过将罪犯发配充军,既作为刑罚手段,又补充军队兵源. (2)配军制度源于“刺配”刑,即对重罪犯实施刺面、杖刑、流放三刑合一的刑罚,罪犯被发配后主要充任厢军(地方军队),称为“配军”,由兵部而非刑部管辖,本质上属于军事编制内的“国家奴隶”。 (3)配军分为刺面与不刺面两类。刺面者多为重犯,不刺面者则可能因轻罪或特殊情形发配。 宋代配军制度 (4)配军因刺面标记和罪犯身份备受歧视,“贼配军”成为贬称。例如狄青因早年刺面经历,虽功勋卓著仍遭文官排挤,最终郁郁而终。 (5)配军制度导致厢军兵源混杂,多为罪犯、饥民及老弱病残,纪律涣散,战斗力薄弱。 (6)《水浒传》虽反映配军制度,但存在史实偏差。例如戴宗作为刑部系统的“押牢节级”,无权管辖兵部厢军;小说中七位好汉均被判刺配,而实际宋代刺配适用范围有限,且发配地多为边远军州,而非小说中的河北、山东等地。 沧州的战略地位:北宋时期,沧州是北方重要粮仓和盐业基地(东魏时盐灶数量占全国近半数),经济地位显著。但因其靠近辽国边境,官方将其视为“边关门户”,赋予其军事化管理的特殊性,适合安置配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章回。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前情回顾 《水浒传》前十章中有多个章节说到林冲,如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衙内结仇 林冲妻子张氏(又称林娘子)去东岳庙上香时,被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幸得使女锦儿告知林冲,将其喝止。但高衙内淫心不死,又使高俅的心腹虞候、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其乘机对张氏施暴,幸为林冲赶回得免。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字音。 赍发(jī) 投奔(bèn) 玷辱(diàn) 酒馔(zhuàn) 尴尬(ɡān ɡà ) 呐出了( nè ) 连累( lěi ) 髭须(zī ) 提防(dī) 洗漱(shù) 消耗(hào ) 彤云(tóng ) 仓廒( áo ) 草帚儿(zhǒu ) 掇(duō ) 央浼( 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