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具 干农活 种粮食 流程: 买种子→整地→浇灌→犁地→播种→搭棚→整地→浇灌→犁地→拔秧→挑秧→抛秧→插秧→拔草→施肥→打药→浇灌→拔草→施肥→打药┈┈割稻→打稻→运谷→晒谷→除秕→打米 插秧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作者简介 1 2 3 内容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 《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 诚斋体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秧田 稻田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zā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móu suō jiǎ shà shì zā 极短的时间 方言,他 移植,种植 布满,遍及 zhāo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肩胛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 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贰 诗歌赏析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运用四个动词,暗示分工明确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叠用两个比喻,写出春雨之密、之急、之大,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模拟农夫口吻,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齐读第二联,其中第三句“笠是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