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559

2.4.2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2024)

日期:2025-05-0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74277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4.2,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
  • cover
2.4.2 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1)通过生物分类等级的概念和内涵,树立生命的层次性和统一性观念、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观。 2.科学思维: (1)尝试通过分析资料、讨论等活动,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分析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运用生物分类的思想、方法,按照调查的一般要求,开展对当地生物资源的调查活动,能够举例说出当地的主要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间的相互关系,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分类等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分类,就是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本章介绍的生物分类,重在分类的依据、方法、意义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大致的分群归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相关知识,需要经过烦琐细致的鉴别归类过程,因此本章的重点在于对前面三章内容学习的生物类群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分类等级和分类单位。本节内容重在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分类等级,以及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确定某种生物在多种多样的生物界中所处的进化位置。以狼为例,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讨论,明确两点:狼所处的分类等级越低,与同等级的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相反,所处的分类等级越高,与同等级的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越远,以此促进学生进化观的形成。 本节内容,首先通过PPT展示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蜻蜓图片,介绍蜻蜓蜻蜓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动物要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类群名称属于不同的分类等级,这表明了蜻蜓在不同等级中的位置。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那这样分类有什么意义?不同的分类等级有什么特点?”以此导入新课。 关于“分类等级”的学习,首先通过PPT展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分类单位,然后以蜻蜓为例,介绍蜻蜓在各个分类等级中的位置,使学生初步得出种<属<科<目<纲<门<界 的结论。紧接着以狼为例,介绍狼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以及与其他相关生物类群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动物的分类等级,为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打下基础。 关于“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的学习,首先通过PPT展示不同国家的人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物种吗?”使学生明确,在生物分类单位中,种也称物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物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紧接着通过PPT展示马和驴以及狮与虎的杂交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到同一物种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一般不能繁殖后代。 关于“林奈和双名法”的学习,首先通过PPT展示林奈的照片以及成就,然后介绍双名法的命名是指植物的学名(物种名)=属名+种加词+命名者的姓名(可省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类有什么意义?”,最终得出可以“分类可以弄清楚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的结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蜻蜓图片,介绍蜻蜓蜻蜓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