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层训练(三)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指的是581年到907年,符合③处朝代,C项正确;秦汉时期是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220—589年,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916—1368年,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隋朝在面对陈的战争中具有绝对性优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隋文帝时国家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致其灭亡,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他却不用金玉饰品”“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不用金玉饰品,且饥荒期间不吃酒肉,并劝诫太子勤俭,这体现了其厉行节俭,C项正确;思想开明与不用金玉饰品等关系不大,排除A项;隋文帝勤于政事,但材料体现其勤俭节约,与勤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隋文帝重用人才无关,排除D项。] 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中连接淮河和黄河的一段是通济渠,B项正确。] 5.D [根据题干信息“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学子进入官场提供了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由“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知,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D项正确;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相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意思是当时的女孩子学着胡人妇女化胡人的装扮,乐伎们学习弹奏胡人的音乐,体现民族交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意思是清风又不认识字,为何要胡乱翻开书,后来引发“文字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6.C [由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升为政治精英”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得门第不高的平民也能跻身仕途,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侧重对下层民众选拔,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注重对思想品德的考察,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想要了解唐朝鼎盛的原因,应首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节中查找,A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说盛唐气象,而是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然而这不是首先应该查找的,排除C项;查找唐朝盛世出现原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显然不符合要求,排除D项。] 8.B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选B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所以第二句不正确,他可以得2分,C项正确。] 10.B [题干中的文物均出土于唐朝墓葬,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罗马和非洲的交流,共同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未体现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人南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界贸易,排除D项。] 1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意思是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了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