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3804

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含解析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1835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加剧,危机,民族,探索,早期
    单元分层训练(七) 1.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故选A项。] 2.C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某次著名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炮厂,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C项。] 3.C [根据题干“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与美国旗昌公司形成了竞争态势,因而材料表明该企业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轮船招商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该企业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排除D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发起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项正确;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并未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说法错误,洋务运动以引进器物为主,并未唤醒民众救亡意识,排除B项;“改变了封建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战火硝烟忆英烈———近代篇”可知,该篇目涉及的是中国近代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黄继光抗美援朝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属于近代,排除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台词直接体现了邓世昌在面对强敌时,不顾个人生死,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精神。他选择用战舰去撞击敌方战舰,这是一种极端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斗胜利的行为,完全符合“视死如归”的定义,B项正确。] 7.C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项。] 8.C [根据材料“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三国干涉还辽,以此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西方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因此题干所述内容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危机加剧,C项正确;这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9.A [根据题干“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其销量增长表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选A项。] 10.A [题干中“军机大臣”“守旧官僚”属于顽固势力,“偷梁换柱”“拒不执行”说明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戊戌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