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集镇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城市出现并发展 前3500-前3100 村落产生 距今1万多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 近代以来 原始社会 奴隶与封建社会 近-->现代社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1.村落的产生 2.集镇的出现 3.城市的产生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新课导入 ◎四合院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第 部分 壹 古代的居住环境 一.从聚落到村落 1.聚落:筑巢而居(原始社会)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聚落。 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 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 B 中国古代的民居 远古时期: 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巢居: 穴居: 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蛇、虫、洪水、等的侵害,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黄河流域(北方)干旱、风沙大、 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保暖。 先秦以来: 理念: 布局: 结构: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明朝以后: 结构: 类型: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2.村落:聚族而居(农业出现) 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釆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C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 村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的出现 村落的概念: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原始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耶莫遗址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兴隆洼遗址 华夏第一村 第 部分 贰 从集镇到城市 二.从集镇到城市 1.集镇:从筑垒设防到专门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