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宋代海外贸易图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6课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课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朝的对外关系。 1、西洋的位置: 阅读70页找到“西洋”指的是哪? 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东洋 文莱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其人: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人物扫描 有勇有谋,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信任; 懂兵法,有谋略,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出色的航海才能,是杰出的航海人才; 见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 一、郑和下西洋 根据材料,说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拓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声望。 ———《北大历史课》 ①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②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 3.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③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材料研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经济基础: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2)科技保障: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4)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 4.条件: 阅读教材P91,整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5.概况: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时间: 次数: 出发: 7 刘家港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1405-1433 越南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印度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一、郑和下西洋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 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对比东西方的航海活动,试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6.特点: 一、郑和下西洋 地位:郑和的航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7.影响: 一个如此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与殖民行为,说明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起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欺凌小国,播仁爱友谊于远邦,宣昭颁赏,薄来厚往。 郑和的船队曾访问过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