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925年,爱国诗人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字字泣血地呼唤着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此警醒民众,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学习目标 1.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问题思考、合作探究、材料分析,概括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有利条件、深远影响,感受“一国两制”为香港、澳门回归做出的突出贡献。(唯物史观) 3.感悟香港、澳门的回归盛况,自觉坚定实现祖国伟大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回顾旧知: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香港、澳门是如何离开祖国母亲的? 香港问题的由来: 澳门问题的由来: 1842年:(清)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553年:明朝时,葡萄牙非法在澳门居住权; 1887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都是基于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 历史遗留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英国人表面繁荣,香港人的悲惨” 港澳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必然要求 思考:新中国解决港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不同的途径有哪些不同影响? 武力手段 和平方式 港澳同胞财产、生命、受到威胁;中英、中葡的国家关系受到影响。 有利于港澳正常发展、人民心愿; 不影响中英、中葡正常国家关系。 1979年,中央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集》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 两制” 一国: 两制: 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提出: 3.内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目的: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前提 从属 【P65相关史事】“一国两制”下,香港的“不变”与“变”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资本主义) 不变: 变: 国家主权(从英国变为了中国) 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即“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 高度 自治 完全 自治 ≠ ≠ 独立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4.意义/影响: 材料一:“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我很有信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这件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很好的反应,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邓小平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地位) ③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②“一国两制”为香港、澳门回归开辟了新道路。 “钢铁公司”:邓小平 VS “铁娘子”:撒切尔 邓小平: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中国: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中国:中央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邓小平: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的政策 撒切尔:“三个条约有效论” 英国:提出“以主权换治权” 英国:不要派解放军驻守香港 撒切尔: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 中英谈判的焦点:主权问题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甚至能在今晚就收 ... ...